恩 怨 之 间 事 难 料
有人对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没有回答,却首先反问:如果这样,那么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然后给出答案,说应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对于怨恨,应当以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回报,而对于恩德,才能以恩德来回报。若以恩德回报怨恨,那么对于恩德将无以为报了。
孔老先生虽然温良恭俭让,但是绝不姑息坏人坏事。正如鲁迅所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可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识。特别是以直报怨,更是法官式的语言。对于坏人坏事,以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处理,正是人们的期望值所在。
然而世上事并非如此简单。唯大英雄方有大胸怀,常把事情弄个大翻转。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就是秦始皇四百年前的老祖爷,就往往不按常规出牌。他慧眼识奇才,敢以五张羊皮买个奴隶百里傒,而“授之国政”。有一次他外出丢了骏马,找到时已经被一群野人杀了,正在吃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野人听了,非常害怕。穆公手下官吏提出要惩办他们。穆公却说:君子不能因为畜牲而害人的性命。于是穆公对野人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不喝酒会伤人性命的。于是就赏给他们酒喝。之后,杀马吃肉的人感到羞惭而去。谁知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并围困了秦穆公。从前杀马吃肉的那些人聚在一起说,我们应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德了。于是他们英勇奋战,突破晋军包围,不但救出了秦穆公,而且还俘获了晋惠公。
此种以德报怨,又获得以德报德之事,岂是秦穆公当初所能预料的吗?
还有一位春秋五霸之一,就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也是具有大胸怀而能够以德报怨的英雄人物。有一次,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天黑了而酒兴正浓。但恰在这时灯烛被风刮灭了。于是有人趁机拽了庄王美人的衣服。此美人顺手扯断了那人帽上的带子,告诉庄王说:刚才烛灭,有人想调戏我,我已扯了他帽上的带子在手,现在赶紧掌灯,即知道是谁断了带子,请大王为臣妾作主。但是出乎美人预料,楚庄王却说,我请文武大臣们饮酒,他们醉了有些失礼,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而羞辱勇士呢?于是下令:今日大家与寡人饮酒,不扯断帽上带子的人就不算尽兴!于是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自己帽上的带子,然后上火点灯,继续饮酒,最后尽兴而散。可以说,当时“引美人之衣者”,除了他本人,谁也不可能知道。由于楚庄王的不追究,他算是保了一条小命。此事对于楚庄王,可谓阴德一件。
过了两年,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有一战将总是冲杀在前,五次交锋五次擒获敌首,最终打退敌军,获得胜利。楚庄王对这位陌生战将感到奇怪,就问他说,寡人德行浅薄,不曾特别厚待于你,而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拼死战斗呢?此人回答说,臣乃往日醉引美人之衣而被绝缨者也,曾有死罪,大王克制忍耐,不使我出丑被诛而幸甚。臣早想肝脑涂地以报大王者久矣!
呜呼,此亦庄王两年前岂可逆料者耶?想必庄王早已忘却此事,未期阴德而获阳报!笔者以为,庄穆二人之所为,当是“施惠勿念”者也。
《智品》一书载有周武王攻破朝歌后,举行的周师入城式。殷民见毕公、太公、周公至,皆以为是新君,唯贤者商容见武王方以为新君到来。因为他看到周武王“见恶不怒,见善不喜”的容颜,与王者那种圣贤心态甚相副合,是胸怀天下而博施济众者也。
是以知秦穆公与楚庄王以德报怨之由也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