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入溱源暑气消

之前常听老人说:"冷是个人冷,热是大家热",意思是说冬天寒冷,穷苦人衣服单薄,又不舍得取暖,饱受寒冬之苦,而大户人家则一般冻不住;而夏天,所有人都一样热得无处可藏。现在有冷暖空调,这个说法似乎要被推翻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怀念乡村,特别是暑假期间,带孩子去乡间旅游度假。有人在都市高楼里住久了,就去找个僻静而又环境优雅的民宿,小住几天散散心,休闲避暑。

入伏的第一天,早上下了一阵小雨,毕竟已是伏天,依然溽热,青屏诗社一行数人驱车前往位于曲梁镇的特色民宿——朴业·溱源洞穴民宿,受邀参观,也是慕名而往。

曲梁镇在新密城区的东南方向,与新郑市相邻,近年来郑州市区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周边所辖县的高速发展。如今大学南路已经穿境而过,曲梁镇更是吸引了不少郑州人来此买房、建仓库、建工厂、节假日郊游。

从轩辕丘收费站往东北向行走,在溱洧湿地公园西侧继续北行,约十分钟车程即到,溱源民宿在牛角湾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宿在这几年发展很快,各种主题的民宿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在之前的旅游中,游为主、住为辅,特色民宿的开发推广,让民宿本身成为旅游的一部分。

恰逢周末,各个房间里住满了客人,我们只好先在外围看看。这里是村民们祖祖辈辈耕种、繁衍生息的地方,近些年村民们因各种原因搬离了,留下了这些古朴规整的老房子,最重要的是老辈人留下的圈好的窑洞是宝贵的遗产。从房子的建筑风格来看,这里曾经的主人应该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房子在不断拓宽,几进的院落背后是依寨丘而建的窑洞,既彰显了身份,也保留了传统。

在新密,前人所居住的窑洞并不少见,只是现在依旧在居住的很少了。新密多窑洞,应该与土质有很大关系,土质黏性大,地下水经河流流出对土地冲刷小,再加上总体地势相对高些。源于白寨的溱水,源于牛店的洧水交汇于曲梁交流寨,形成双洎河,向东流经新郑市入贾鲁河,沿途经过众多地市,之后汇入淮河,跟地势高有很大关系。

这些祖宗留下的老房子,而且还是窑洞,虽然住着冬暖夏凉非常舒适,但追求现代生活体验的村民还是纷纷搬出了窑洞。

"你家住几楼?"

"我家还在住窑洞"

"啊……"

这样的对话虽是开开玩笑,但在不知情的人看来,确实会带来尴尬,想着生活如何艰辛呢。

这些闲置的洞穴对于没有住过的城市人来说,确是一件新奇的事情。网上有人调侃,所谓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待腻了的地方。旅游休闲就是要猎奇,要放松身心,寻求一种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体验。

有场所,有需求,有能满足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配套设施和文化理念,朴业·溱源洞穴民宿在经营者的头脑中就渐渐成型了,据工作人员介绍,从筹划到今天平稳运转,历时十年。十年打造一个特色民宿,将一个被村民舍弃闲置的地方,打造成一个人们竞相前往、一房难求的度假村还是值得的。

洞房背靠山而建,外墙经过整修,保留了古朴的风格,又看上去干净舒适。为提升洞房的品位,增加一些现代元素,有的洞房外形上打造成城堡的形状,装上了铝合金玻璃门,再配上颜色好看的窗帘,远远看上去就金碧辉煌,心向往之。光看外观就有奢华之感,更不要说里面的陈设了。经过特殊处理的洞穴内壁,古朴而整洁,在灯光的烘托下,一尘不染。置身其中,一时竟说不清是浪漫情调多一些,还是怀旧之情多一些。想想我们的祖先,曾在这样的洞穴里读过书、纺过线,生于斯、长于斯,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悲与欢,痛苦与希望。虽然那时的洞穴只为容身,只为一家老小甚至几代人避免风吹日晒雨淋,但也还是乐在其中的。

在洞穴民宿门口,突然想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洞穴的门经过后期改造,比之前要大得多,并且装上了玻璃门,配上与之相匹配的明亮窗户。进入洞穴里面,却别有洞天,远不是站在门外所想见的那样,在里面住着会不会得弯着腰走路,会不会感到压抑?其实洞穴房和地面所建土木结构的房子在内部结构上没太大区别,只是外形上,一个从地面往空中建,一个是依据地势往纵深处开凿,里面结构布局可以根据需要精心安排。一个一个独立的房间,内部设施一应俱全,即便在市区别墅洋房里生活习惯了,来到这里还是能感到几分清新,几分独特。总体暖色调的灯光设计,符合洞穴的特点和游客的审美期待。

洞穴外有清新的小院,院中有桃树、枣树、石榴树,以及苹果树和核桃树等各种果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青苹果挂在枝头,阳光尚且不强烈,露珠儿依稀可见。树下摆着桌椅,微风吹过枝叶婆娑,阳光下树影斑驳,毫无炙烤之苦,反增几分悠闲之情。摆上茶盏,三五好友品香茗、谈人生,岂不快哉!或者换上棋盘,对弈几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是否也有烂柯之感?宁静的小院,适合养心,一人一扇,睁眼闭眼都是一片蔚蓝高远的天空,没有天空包容不了的忧伤,没有天空装不下的梦想,没有天空解不开的难题。当你注视天空时,当你不断追问时,深邃的天空什么都没有回答,又什么都告诉你了。

无论晴天雨天,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巷道上,仿佛置身烟雨江南,没有腾起的烟尘,有的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清幽,在北方能有此清幽绝俗之地,很是难得。

停车场里停满了车,大多是各房间中客人的,有的相约两三好友,有的是父母利用周末带孩子小住两天,甚至有几个家庭相约一同前来,多了些玩伴更加有趣。或许是受反反复复的疫情影响吧,跨省跨市的旅游风险太大、出行受阻,有特色的郊区游倒是受到更多家庭的青睐。

沿着住宿区往下走,沿途有各种栽培的、野生的小花,大片的向日葵开得正艳,花盘虽然不算太大,个个开得精神饱满,让人看到也会情绪受到影响,精神倍振。下面是休闲娱乐区,纯天然的实木小桥上,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声,不远处还有此起彼伏的蝉鸣蛙唱,屏气凝神还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朋友看到前面有池塘,看了一会儿说塘里估计有鱼,我车上有鱼竿,钓钓看。果然一会儿拿来渔具,连同平时钓鱼的小板凳都拿来了,静静地钓起来。找一片有树荫的地方,支一根钓竿,优哉游哉地等待鱼上钩,也是很惬意的,会忘记尘俗,忘记时间,甚至忘记身之所在。等我转回来,问朋友钓了多少鱼,他说没钓到大的,只有几条小的,随手就放生了。真正的钓者在钓不在鱼,要的是那份乐趣和闲情。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有弹簧蹦床,还有几个秋千架,树上绑有攀岩桩。现在孩子们爬树的机会不多,甚至根本就不会这个技能,有机会体验一下也不错。在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男孩女孩很少不会爬树的,有时爬树把衣服都挂烂了,还是不长记性。爬树偷桃偷梨,甚至趁别人不注意爬上树摇人家的枣,枣落了一地,然后捡起来撩起衣襟兜着。这些童年的乐趣,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得与失。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很高兴,尤其是这里有河有水有竹排,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新奇的。

水非常清澈,两岸的青草掩映,水就呈绿色。如果看水心,蓝天白云深潜水中,人在竹排上,如在花中游。有竹排可以划着感受更远处的风景,对于我们没有划船经验的人来说,把竹排划走应该可以做到,但行至河中间很大概率还是会打转的,带着孩子,为安全起见,最后还是放弃了,只有吴老师独自划了一个来回,让我们很佩服。凡事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吧,对于会划的人来说泛舟轻歌,寄情山水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身心放松,可以毫无顾忌,无论歌声够不够美、唱得在不在调,谁在意呢?我们几个虽然没有把拴竹排的铁链解开,还是站在竹排上感受了一回。红霞姐领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我们年老的年轻的一起唱起来,忘记了暑热,忘记了劳累,忘记了各自的年龄。

荡秋千架上不分男女,老少皆宜。红霞和彩兰两位女士各坐在一个秋千上,不温不火的荡着显然不过瘾,于是我在红霞后面推,铁秀老师在彩兰后面推着,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荡秋千的无穷乐趣。光荡秋千还是难以表达此时愉快的心情,那就唱歌吧。红霞女士领着,两位女士一起唱,从《一帘幽梦》唱到《甜蜜蜜》,一口气唱了六七首邓丽君的经典老歌,心情倍爽。承翔看到荡秋千也吵着要去,于是红霞阿姨把他放在腿上,带着他一起荡呀荡。孩子开心地笑成一朵小花,这样的愉悦是在城市所找不到的,只有在乡间,在丢掉手机平板、放下各种作业打卡,完全属于自己的状态才能体会到。

人们对山水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山和水看上去都深不可测,具有某些不确定性,可是我们还是往往对其充满无尽的想象和向往,也许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正是人们所需要的,所追寻的。山水无言,却能解各种惆怅。

生命讲究劳逸结合、张驰有度,如果生命的弦总是紧绷着是会断的。其实古朴的洞穴房也好,幽静的环境也好,寻找那份泥土的气息也罢,这些对于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都没有什么稀奇的,也包括无论哪个地方多美的自然风光、山山水水都大致差不多,对之没有太大的兴趣和向往。但是不止一次向自己发问:为什么对山水本无兴趣,却又总是不时想去乡间看看山水呢?

我想令我们不能拒绝的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认识的人,按照自己喜欢的状态存在着,想看风景就尽情看,玩累了就睡,想唱歌便唱歌,想吟诗便吟诗,没人在意你的存在,没人在背后骂是神经病。大家萍水相逢,大家都是过客,都有各自的目的,各取所需罢了,谁会在意谁呢?在这里可以暂时放下工作,忘记烦恼,可以让一切静止,可以静静地听自己的心跳,听天籁之音。天高地迥没有什么能够依附,也没有什么裹挟着我们的肉身,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不用伪装给任何人看,此时我只是我自己。

入伏后的天气想很凉快有点奢望,不过山谷中时有风来,河水流淌总能带来丝丝清凉,让人暂时忘记炎炎夏日,忘记溽热难熬。在小河边,光着脚泡在水里,或者坐在竹排上任其飘荡,感受"野渡无人舟自横"乐趣,哪里还需要避暑呢?

编辑:王晓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岐伯山下话雷公

张怀州 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人物,是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参与黄帝明堂论医,地位仅次于医祖岐伯。新密岐伯山下 ...

中华诗祖尹吉甫

作者:陈豪敏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这句描绘四岳的最早诗句“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出自《诗经·大雅·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