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母亲节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华母亲节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廷信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河南 郑州 450053)

摘  要:节日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培育了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全面地营造了整个民族日常文化生活的社会氛围,引导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孝敬母亲的文化精神,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母亲节”,相反,理应弘扬中华孝文化传统,自觉地建立中华母亲节。建立中华母亲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感情与心愿的表达,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而且对促进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日文化;母亲节;孝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节日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更是一种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任何节日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都是为了纪念某些对国家、民族繁荣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极具深远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能够给后人以激励、鼓舞或警示,从而使整个民族始终保持自身的尊严、清醒或警惕。因此,节日文化确证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发展历程的艰辛探索,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中华民族是人类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五千多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等。可以说,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多样而丰富的节日文化,不仅培育了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全面地营造了整个民族日常文化生活的社会氛围,引导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在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中,以传承孝道为根本的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主导精神之一,体现着中华民族普遍地对自身生命源泉的高度认同与呵护。然而,由于我们的自觉性和警惕性不高,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普遍渗透,如过洋节越来越时髦,而我们自己的民族节日反而日益萧条、暗淡。在孝道文化传承上,最为典型的就是兴起了过西方“母亲节”的热闹现象,而广大传统文化热爱者倡导的中华母亲节却少人问津。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孝敬母亲的文化精神,而且蕴涵着极为深刻的价值观念,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母亲节”其内容和寓意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民族都在过自己各具特色的母亲节。中华民族理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的孝文化传统,建立中华母亲节。建立中华母亲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感情与心愿的表达,特别是中华孝文化的诉求,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而且对促进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观念和孝行为是人类在生存发展和种族繁荣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的普遍观念和普遍行为,它存在于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文化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和表现形式。孝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华传统孝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总能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华民族不仅赋予孝道以崇高的道德价值追求,而且还在日常伦理道德生活中形成了丰富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实现了孝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以传承孝道为核心精神的孝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深厚积淀,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促进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孝经》记载,孔子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行孝。”(《孝经·圣治章第九》)孔子认为,孝是,先王借以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的“至德要道”。孔子被儒家奉为至圣先师,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重视孝文化,将其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地认识到孝道文化在弘扬社会道德、构建社会和谐、促进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效。这是因为:一,孝是人的特有天性。母爱和爱母是人类最原始、最自然、最内在的本性。从个体生育上讲,从母体受孕到十月怀胎,婴儿受母体滋养,与母体连在一起,互爱的根已深植,并渗透在细胞里。婴儿出生后三年哺乳,不仅从母亲血液中供给幼儿营养,而且哺乳本身就是肌肤传爱交流的过程。俗话说:“母子连心。”就是指母亲与幼儿的心灵感应,日久天长形成的慈爱和孝亲的天然本性。二,孝的作用根源于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内在规律是:越是内在的东西、越是能量最大的东西;人们发自内心深处、原发性的感情,其释放的能量就越大、越持久。母子之爱,与生俱来最天然、最原始的爱,蕴蓄的能力是巨大的。客观地说,儒家对孝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而孝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形成与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理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母子之爱源自自然本性,是人们灵魂深处的爱,孝爱的潜能依然有待于后天的教育。当今,受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受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许多年轻人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自由和独立发展,在“挣脱家庭束缚”的同时,也日益淡化了对父母长辈的孝爱情感,个别人甚至孝亲本性泯灭。这种情形,是任何真心关切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伟大复兴,忧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清醒的中华儿女所不愿看到的。事实上,孝文化建设在当今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人们才能消除各种错误思想造成的思想蒙蔽与混乱,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孝道在维护家庭、传承亲情、促进社会和谐、繁衍壮大中华民族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建设中华母亲节,通过节日文化形式开展孝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孝爱情感,无疑是很重要的。

通过中华母亲节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既要充分总结和借鉴中国古圣先贤人生教育的智慧和经验,又要全面贯彻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原则和办法。笔者认为,传承孝文化理应抓好四个阶段的教育:一是幼儿养性教育,二是童蒙养正教育,三是少年养志教育,四是成年养德教育。每个阶段,都应该在加强孝德教育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通过以上阶段相关内容地行之有效的教育,人的德孝特性就能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除了建设中华母亲节,引导儿童、青少年过好中华母亲节,进行中华孝道文化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培育其孝爱情感。孝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际上在中华民族多个节日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除夕节等承载着中华孝亲敬老、尊宗拜祖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反映出浓厚的中华孝道文化。当然,相比而言,中华母亲节最能凝聚子女对母亲的孝爱情感,是中华孝文化的最佳载体,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最好途径,引导中华儿女过好中华母亲节,就能更好地弘扬和践行中华孝道文化。

母爱乃人类爱心之端,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有悠久而浓厚孝亲文化传统,在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众多优秀贤母,她们含辛茹苦生育儿女,用中华美德教育子女,其功德和精神永垂史册,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母亲,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母亲节,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不同国家的母亲节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尽管中华民族很多节日都传承和普及着孝文化,讲究孝亲敬老、尊宗拜祖,但严格来说并没有特定的母亲节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孝敬之心,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过母亲节的观念,的确是一些人学习模仿西方人的结果。因此,对中国来说,母亲节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逐渐地孕育和滋长起来的。客观而言,母亲节文化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母爱、孝敬母亲情感的重视与弘扬。因为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少人在盲目宣传母亲节的过程中,仅仅认识到了母亲节所彰显的尊重母亲、孝敬母亲的普遍性,而没有注意或忽视了各民族国家母亲节所蕴涵的文化特性或个性,进而盲目地将个别国家的母亲节当成了“世界母亲节”。从根本上讲,这是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各个民族和国家母亲节的起源与特殊文化内涵的结果,也是一些人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表现。

毫无疑问,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把美国的母亲节当做“世界母亲节”在中国加以推广,这不仅不科学,而且是极为错误的,我们应当过好我们自己的中华母亲节。如果说母亲节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因为它传承着尊重母爱、孝敬母亲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然而美国母亲节却只具有相对特殊的意义。美国母亲节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同美国的历史、文化、宗教有不解之缘。确切地说,美国母亲节虽然也是为了纪念母亲,但它所纪念的是美国人所确立起来的美国母亲,其母亲形象寄托着浓厚的西方宗教文化情感。当今世界,在多数国家未设立母亲节的情况下,伴随着美国强势文化的渗透,一些人盲目地跟着过美国母亲节,并将之误导为“世界母亲节”。美国的母亲节决不是世界母亲节。事实证明,虽然欧洲文化跟美国的文化很接近,但许多欧洲国家仍然设立自己国家的母亲节。例如,英国母亲节定在每年三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设在五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俄罗斯的母亲节设在十一月最后一个星期日,瑞典、匈牙利、西班牙、波兰、奥地利等国家都设有母亲节。在欧美文化圈之外,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国家的母亲节。因此,美国母亲节只具有相对狭隘的意义,不具有普遍性,它所确立起来的母亲形象无法涵盖更多丰富的文化意义,也无法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更不可能代替其它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对中国人而言,世界各国的母亲节,包括美国母亲节,所承载的都是异质文化,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无法表达五千多年来中华儿女形成的对母亲的特殊情感和母爱的珍爱。因此,理应像世界上多数国家那样,根据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有意识地倡导和建立适合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中华儿女不仅应当过母亲节,而且应该过好自己的母亲节。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母亲节应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事实上,建立中华母亲节不仅势在必行,而且业已赢得普遍的支持和欢迎。我国有识之士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已经历时十多年,经全国各地专家的广泛推荐与反复论证,从中华历史上数十位贤母中选出孟子的母亲作为中华历史上的优秀贤母,一致认定,以孟母生孟子之日(即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此举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同。2006年12月,在山东邹城——孟子故里,成立了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并进行首届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启动仪式。与此同时,一百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连续数年提交提案和议案,联名支持设立中华母亲节;在民间也开展了丰富多彩、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群众活动。2016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二),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联合社会各界数十个单位在郑州举办了“倡导中原建立中华母亲节启动仪式”,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全国各地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的实践证明:在中华大地的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热切地投入到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活动之中,表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至此,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的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已成为燎原之势。在我国建立中华母亲节的条件趋于成熟,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设定中华母亲节,年年过母亲节,就能够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新民俗。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中华母亲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特别是有利于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促进中华母教精神的振兴。

当前,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是整个社会考虑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在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并强调:“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母亲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立中华母亲节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孝道文化,对促进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有直接联系。在此,对建立中华母亲节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设立中华母亲节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第一,建立中华母亲节有利于传承母爱和母教精神,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推动世界的手是推摇篮的手,有了母亲才有了世界。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优化母亲的教育决定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在人生的教育成长道路上,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是最重要的教师。母亲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塑造人生的基础工序。如果说生育是母亲创造生命,而教育是从母亲开始创造人品。要改变那种做母亲就是生孩子的片面认识,而母亲更重要的任务是养育——抚养和教育儿女。科学实践证明:一方面,幼儿的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的性格形成大都是在幼年,甚至这种性格成为人生的第二天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人生受教育的比重最多,家庭教育占人生教育的51%,学校教育占人生教育的30%,而社会教育占人生教育的19%。说明在人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母亲是伟大的创造者,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就是母亲工作。母亲的伟大不仅是生育儿女,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爱子必须教子。重视母爱必须提升为母教,并且要落实在母亲教育上。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层面上看,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的基础工作,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作。中华母亲节选择孟子的母亲作为代表人物,就是因为孟母教育孟子事迹典型,《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中华儿女耳熟能详。孟母为教育孟子的“孟母三迁”和“断机喻学”,成为最原始、最著名的贤母教子事迹。关于提高母亲教育工作,一旦全社会达成共识,通过建立中华母亲节,发扬母教精神,传承母教文化,就能尽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这些内容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国家层面上的主要表现。

第二,建立中华母亲节有利于弘扬孝道文化,促进社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母和孝亲是中华孝道文化。中华母亲节和孝道文化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母亲节以感恩母亲为中心,成为表达爱母和孝亲精神的助推器,是孝道文化的最好载体。父母生育子女。对子女的慈爱是一种天性,是一种无私的特性;而子女在母亲的体内孕育、成长起来,本应依恋父母,自然地滋长着回报、感恩、报恩的品质和行为就是孝,这是人性的自然亲情。这种亲子互爱是人类爱心的起点和基石,也是道德启蒙的起点和基石。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的天性没有减少,而子女对父母的孝心、爱心的本能却有所淡化,甚至在一些地方子女不孝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一些以个人为中心,不知感恩父母、不知孝亲的人,长大后就是一个自私自利、对国家不热爱、对社会不奉献的人。显然,这些人的增长必将有碍于社会和谐与文明建设。

建立中华母亲节,就是天下父母的爱子(女)之心得以彰显,让天下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得以唤醒。通过过好中华母亲节,在全社会积极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使子女认真践行中华孝道文化,在年复一年的母亲节文化体验中,让中华孝文化在全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把这种爱母、孝亲文化推及社会,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道德应运而生。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是一种契合。

第三,建立中华母亲节构建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发展。通过建立中华母亲节,首先使孝文化深入到家庭之中,成为构建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的根本法则。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天性,兄弟之悌恭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之上,因此家和的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一个孝字全家安”体现出家和的关键所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不仅把孝作为家庭和睦的根本,而且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人们的教化就从这里产生。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通过孝的社会教化就会出现良好的社会道德,必然会呈现社会和谐。把孝推及到社会就是诚信待人、明礼行善、爱岗敬业,把孝推广到国家就是忠于国家、热爱祖国,就会出现国家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过好中华母亲节,逐渐使孝文化生活化、家庭化、常态化、社会化,社会和国家将会出现安定团结的崭新局面,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形式。作为人伦色彩比较浓厚的中华母亲节,承载着中华孝道文化重任,应该尽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一则可以避免西方宗教意义上的特殊母亲节趁虚而入,传播西方异质文化,二则有利于践行中华孝道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真心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和社会团体参与到倡导建立中华母亲节活动之中,为正式建立中华母亲节做出贡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岐伯山下话雷公

张怀州 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人物,是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参与黄帝明堂论医,地位仅次于医祖岐伯。新密岐伯山下 ...

中华诗祖尹吉甫

作者:陈豪敏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这句描绘四岳的最早诗句“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出自《诗经·大雅·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