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侯海奎先生国学著作荣获郑州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写诗是一种高级的文学创造,不但句式结构要整齐,还要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做首诗尚且不容易,把诗写好更不容易,所以古人说“为得一个字,拈断半根须。”把诗歌创作作为一种事业,长期不懈地写上数百首上千首,其难度可想而知。

经典历来被人视为天书,能读经典,没有高度的见识,是没有福气捧读经典的。没有高度文化的能力,也是读不懂经典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中的经典,被称为“中华元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起源和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贵结晶,是往圣先贤以自己的最高智慧给予人类的最大奉献。自清末废除读经以来,民国初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人离经典越来越远,文言文乃至经典支撑着文化信仰的高山,传承着往圣先贤的理想,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割断传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废弃经典,就意味着荒芜精神家园。读不懂经史子集,就意味着忘记民族的历史。百年来的文化断层,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面对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唤回人们对圣贤的敬意和对经典的温暖,是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

新密市诗词家协会主席侯海奎先生,自幼熟读经典,遍览百家,少而好诗,文思如涌,指物而作,立马可待,又兼擅书法,其字游龙腾空,奔马神驰,俊逸大观,令人赞叹。壮年遨游商海,创办企业,成功累累,事业亨通。退而读书,尤读经典不能释怀,如何让更多人接近经典,诵读经典?他从诗意化的思想情趣和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何不把晦涩难懂的经句变成诗歌呢?千古以来还没有人系统的对经典作诗词化的解读,何不做此一人,诗化经典呢?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经典的海洋中,含英咀华,含珠吐玉。他面前放着经书,对面坐着圣贤,一面读经,一面读注解,化用百家,自成一家,经教,诗教,倾注笔端。

很多好心的朋友劝他,写诗本就难了,经典可谓超难,化经为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难上加难,何苦呢?何老师没有解释,只微微一笑,又继续埋头苦干去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传承经典,责无旁贷,吾心志此,夫复何求?

五年来,侯老师的家里到处都成了经典,为了写作,他不得已闭门谢客;为了写作,他不出门远游;为了写作,他没有周末假日。天天伴随他的都是圣贤的言语,眼前浮动的都是一片片飘动的诗行。创作《论语》新韵508首,《大学》新解13首,中庸新解37首,神韵《道德经》161首,合计719首,合成《诗解国学经典丛书》已由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诗解易经》《诗解诗经》《诗解孟子》《诗解礼记》已全部完成,正待出版。

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这是何等枯燥的工作,但是侯老师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漫漫长天,春去秋还,时不我与,只争朝夕。读经,解经,化成诗行,圣贤的理想与诗人的浪漫就这样在复兴的前夕邂逅相遇了。

        欣闻侯海奎先生《诗解国学经典丛书》荣获郑州文化艺术成果奖,特此为贺!

       附小诗以为赞:

       皓首穷经对长天,岁岁月月翻新篇。

       揣摩圣意拈断须,新诗酿成对旧典。

       孔孟作古遗文言,百年浩劫读难堪。

       为使先贤促膝坐。恭请往圣下神坛。

       经似天书立云端,敬而远之隔重山。

       能解半句用一生,怎生琢诗自做难。

       四书五经都掀烂,左注右疏皆参看。

       信达雅畅涵玉润,新时代做复兴砖。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李大钊在郑荥密调研

作者:张怀州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党中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我 ...

岐伯山下话雷公

张怀州 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人物,是黄帝时代的医学家,参与黄帝明堂论医,地位仅次于医祖岐伯。新密岐伯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