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州
“为往圣继绝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历代为中国读书人奉为使命。使命在身,担当在肩,朝于斯,夕于斯,梦寐系之,不舍昼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使遗音继绝响,埋首民间四十年,中国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的传承者钱林申老师用自已的终生奉献实践了心中的理想。

圣乐何处寻
音乐直通神灵,故古代祭祀礼乐高奏。“移风易俗,莫良于乐。”故民间教化,也多用音乐。韶乐是舜帝时代的宫庭音乐,“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以“尽善尽美”称赞《韶》乐,可见《韶》乐是古代音乐艺术的极品。《韶》乐到底怎样演奏呢?《尚书》记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这段话记载了韶乐在演奏时,鸣球(玉磬)、琴、瑟、管子、鼗鼓、笙、镛(大钟),这些乐器,有打击乐,有吹奏乐,在一起合奏,类似于当代的交响乐,百兽率舞,风凰来仪,让先祖享用。这种音乐明显是,是国君祖庙祭祀时,在清穆庄严的庙堂上演奏的音乐。
隋唐诗人王绩(约590~644)是一代名医,诗人,好饮擅乐,曾三隐三仕。他仕途不畅,但深通音乐,他曾专程来到超化寺寓居,在超化寺期间,聆听了超化寺寺庙音乐。他在诗作《古意三首》中写道,“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他把超化的音乐家比作黄帝时代的音乐发明家伶伦,把铿锵阳刚又婉转亮丽天然混成的音乐,称作“雌雄律”。王绩是开元时人,开元盛世之时,超化寺发展极盛,僧众达到2000多人。管子作为当时超化寺庙音乐的主乐器受到王绩的格外关注,而且乐队中有十二只管子一齐演奏,其高亢奇丽直追云霄的音质令王绩深为迷醉,以“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赞之。古代很多人认为超化是溱洧源,并以“溱洧源”代称超化,王绩在“溱洧源”处享受了一场音乐盛宴,用美妙的诗句给后人记下了超化寺庙音乐的辉煌瞬间。
诗人赞美音乐之美,往往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那么这种高贵高雅清穆庄严的音乐只能在古籍上找到踪迹吗?

念念一线悬
新密超化最富盛名的书香世家就是钱家。自明清以来,钱家名人辈出,诗文弘富,尤其五世祖钱升阶清初与诸君子奉孙北方大儒孙奇逢学为宗,于白云庄聚众讲学,研讨理义,著书立说,赋诗作文,赵御众、耿介、张仲诚、李霞表、李居易等十子寓居超化数十载,鸿儒巨子、遗臣学者往来频频,留下了一段段文坛佳话,超化遂成“人文渊薮”。道光年间,密县知县杨炳堃首倡立祠纪念,在白云庄建景贤祠三楹,率僚属、生员60余人前来拜谒,勒碑记事,焚香祭奠,表达“为往圣继绝学”之心志。
钱氏后人受先辈文化熏陶,刻苦读书,矢志求学,历代英才辈出,尤其是教育文化上群星闪烁,门庭光耀。钱林申1932年生于超化河西村,自幼好学。族叔钱雨村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颇有艺术造诣,长期担任教育局长,为密县国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族叔影响,钱林申爱好画画,1950年,考入开封艺术学校。1954年考入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入校后,改学音乐,两年后,以音乐系高材生留留校任教,先后在武汉艺术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沙市大学、江汉师范学校任教,在沙市大学任科主任,1961年参加武汉市音乐家协会,是武汉市成就卓越的音乐教育家。
躬耕天地间,汗水动琴弦。青年时代的钱林申足迹遍及江汉,原籍新密的钱林申老师把青春贡献给了湖北,到了中年之后,他越发想念故乡,想念超化那涌流的喷泉,呀呀的水车,还有从寨上飘然而过的疏云长烟。更令他日夜牵挂的是濒临消失的超化吹歌。
钱林申老师在少年时代就听到超化吹歌的演奏,到武汉学习音乐,听老师讲到古代音乐,联想家乡的吹歌,心中掀起阵阵波澜,这不是古代留传下来的德音雅乐吗?钱林申向他的老师汇报了超化吹歌乐,他的老师方炳云教授博通古今音乐,吸到超化吹歌,格外重视,再三吩咐钱林申说:“吹歌是我国很稀有的古代乐种,要重视它,现在我们国家也只有两三家,不要让它失传。”不要让这个稀有的古代乐种失传,成为钱林申老师崇高的信念,从此萦绕心头,深深扎根。

拾遗踏溱洧
经地几番周折,钱林申老终于在1978年调回原籍密县工作,为了能够从事民间音乐工作,他放弃了在一中任教物机会,被派到大隗镇担任了文化站站长。大隗文化站成为第一个乡级文化站。他不就计较职位高低,有权无权,一头扎进了民间音乐的搜集中。
大隗镇是密县县治旧地,在汉及两晋一直是密县政治中心,遗留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但是由于民间文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于许多人不懂文化,而把文化抛弃在身后。密县属于汉族地区,一般人认为汉族地区不存在民歌,钱老师一到大隗就发现,大隗人会咏唱很多民歌。于是他带上小录录音机,到田间地头街坊寻遗问故,收录民间传唱的民歌,后来逐步扩大范围,只要听到哪里有人会唱民歌,就前去拜访,竟至于在密县搜集整理了密县民歌200多首,如《姊妹采茶》《灶爷经》《织布歌》《哭五更》等,把这些长期遗失在民间的歌谣被人认识,优美的语言、通俗的歌词、生动的曲调把密县民众平凡的生活演绎得丰富多彩、盎然有趣。
钱林申老师收集民歌,他也喜欢歌唱,他所到之处,便把歌声带给大家,他在大隗期间,为了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他东奔西走,到周边的各个村走访,动员文娱活动积极分子,组织了多支合唱队,每当夜幕初上,村头、街坊就响起了嘹亮的歌声,成为80 年代初的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乡政府里给文化站配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电视是个稀罕,钱林老理由把它视作宝贝,每天晚上,周围的群众纷纷来看电视,屋子里就挤满了人,里面热得密不透风,外面的人想看进不来,怎么办,钱林申老师想出一个妙法,他把文化站办公室的后墙挖了一个窗,白天,关上窗子,晚上把电视机掉头到外面,让群众面看,观看的群众越来越多,整个后院都挤满了人。
大隗文化站从无到有,活跃在乡村。此时,超化吹歌老人却因吹歌陷入绝境而愤情难平。超化吹歌在旧社会因为敬神的需要,一直演出不断。解放后,由于服务于神社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从1964年到1978年,加之文化大革命和种种社会原因,终止了演出,能够演奏的人员年事渐高,多人相继离世。1978年除夕,因几个老人去世,吹歌不会演奏了,张振恒和几位原吹歌社的老人在超化村委坐了一天,郁郁不乐。无奈之下,村委派小学教师宋之健到大隗把钱林申接回,商议是否能重新兴起,大家一起研究了现状,一致认为主要是“管子”没人演奏了,钱老师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商量着寻找管子继承人。当时确定刚下学的王国卿学管子。王国卿18岁,在学校宣传队吹锁呐。但是学校学的是简谱,七音阶,而吹歌是工尺谱,五音阶,并且没有谱子,是全靠老人口耳相传。
艰苦的抢救工作开始了接下来,第一个新问题,就是如何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钱林申老师不避艰难,开始了今与古的对话,一句句把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他从家里拿来一个小录音机,把老人们请过来,吹歌老人一句句哼唱工尺谱,钱老师把录音键打开一句句录下来,由于时隔十几年不演奏了,老人们记谱不准,相互之间哼唱的也不一样,有的曲子能哼完整,有的哼唱不完整。钱老师反复听,反复比对,一句一句把工尺谱记录在纸上,然后,再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一打又一打的谱稿在钱老师手中产生,这10几本手稿,10几盒纪实磁带,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钱老师辛勤的汗水。
一支吹歌队有十几件乐器组成,每种乐器音域不同,音色不同,演奏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单谱,钱老师在哼唱中,又对乐器进行研究,详加分别,为每个乐器记谱,形成了一系的单谱、合谱。这样,整理出了十几首吹歌乐谱。其中,传令、清河令、小桃红、苦中乐、状元游街、双叠翠、剪剪花、满州等成为著名乐曲。
在整理吹歌中,钱老师得到一盘老磁带,是1963年超化吹歌的演奏录音,由宋砚头藏在屋檐下保护下来,钱老师第一次听到这么完整的演奏录音,其高超的技艺,优美的音色令人赞叹不已,钱老师非常珍惜,视之为超化吹歌的传家宝。这盘磁带再现了超化吹歌“前生”演奏的盛况,使部分乐曲不完整的回忆变得完整,为完整呈现超化吹歌提供了重要资鉴。

1982年,新密市文化局成立文化馆,钱林申老师调到文化馆,担任了第一任文化馆馆长。为了抢救超化吹歌,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光随身听小录音机就用坏了10来个。为了查找吹歌的源头,钱老师与吹歌老人彻夜长谈,捋来龙去脉,找传承线索,划传承谱系,一直追到明朝。明代超化宋家出了个大学士,那时朝庭有乐坊,从而认定他把超化吹歌从宫庭带回,从而把超化吹歌的源头向前推了600多年。超化吹歌中,不但有宫庭乐,还是寺庙乐,像三尺佛、神童子都是寺院音乐,这些寺庙乐据传是超化寺院的音乐,由于寺院的衰败,由僧人传至民间,由于民间社火祭神的需要,这样寺院音乐与宫庭音乐由于其高尚雅致的共性而巧妙地神会在一起。
同时,钱老师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北部山区袁庄乡姜沟村、尖山乡马庄村、米村乡西庵村,对山区遗存的吹歌乐作了搜集,由于山区贫困,乐器不全,乐人稀少,乐谱流失贻尽,仅搜集到少数曲子。
流传至今的吹歌在古代是怎样的呢?钱老师埋头扎进古籍中,他整夜整夜地读古书,查资料。孔子曾经整理六经,称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经已经失传,仅留下部分文字,如何演奏仍是谜题。钱老师又在《尚书》中找到了记载。就是说在2500年前,古人就记载前人对鼓吹乐演奏情况。而2500年前的记载,是对尧舜时代的回忆。这样看来,吹歌保存的是4000年的音乐,“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名从此而来。

遗响续弦歌
经过钱老师紧锣密鼓地抢救发掘,人才培养,1980年11月12日开封地区举行民间吹奏音乐会演,超化吹歌终于被邀请参加演出并获得了特别奖。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管子专家胡子厚到开封演出,钱老师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去观看、学习,胡教授接见了超化吹歌队,观看了演奏,录了音,并与演出人员合影,胡教授说,“超化吹歌是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改动,保存了宫庭音乐的风貌,对将来的发掘整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胡教授的肯定和鼓励为超化吹歌定了位,稳了心。
超化吹歌继绝响,千音遗音重放光。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超化吹歌逐步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同时,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超化吹歌越来越受到重视。1986年钱老师发掘整理的《超化吹歌》一书被郑州市音乐家协会评为创作奖。1992年,超化吹歌应邀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会并获得金奖,与会专家认为超化吹歌太古老了,没有一点创新,对超化吹歌保留古代音乐给予高度赞赏。
在整理、抢救的过程中,钱老师对超化吹歌的乐谱、乐器、演奏了然在胸,他根据超化吹歌的音乐特点,他又创作几首吹歌乐曲,如《功德颂》《洧水小磨坊》《炎黄二帝三月三祭》等,成为吹歌在新时代的新创作,一直被超化吹歌队演奏。
钱老师在退休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人才上,他仍然经常回超化,给乐队人员上音乐课,讲乐理知识,亲手教他们演奏,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从未停歇。他辅导过和乐手几乎都获得了音乐奖。因此,中国音乐学院授予他“优秀园丁奖”。
晚霞夕照灿如锦,功成身退自乾坤。在超化吹歌申报非遗过程中,钱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已亲手整理的资料贡献出来,编订成册,逐级上报。

2006年11月,超化吹歌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2月,超化吹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9月2日,超化吹歌出现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国际军乐节上。这届莫斯科军乐节历时8天,一天内有不同国家的文艺表演,而超化吹歌破例天天演出。超化吹歌演奏了古代军乐《雷霆战鼓》,古代宫廷音乐《繁华胜景》,古代祭祀音乐《天地祥和》,民间音乐《千年华韵》。
继承优良传统,才能开创美好未来。超化吹歌在新世纪大放异彩,成为新密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为河南省和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典收藏。在超化,吹歌又被誉为“洧水传歌”,她仿佛是历史的回声,穿越千年,历久弥新。超化吹歌从洧水一隅一路走来,离不开钱林申老师的抢救、挖掘、整理、培养、推介,每当吹歌演奏起来一曲曲稀世遗音之时,吹歌乐曲上永远铭刻着一个音乐老人的名字---钱林申。
暂无评论